当前位置:首页 > 国际 > 正文

观察| AI成创新医疗设备标配,未来如何深入医疗场景?

  • 国际
  • 2025-04-10 22:15:05
  • 5

4月8日至11日,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(春季)博览会(简称“CMEF”)在上海举办。作为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风向标,本届CMEF吸引了近5000家品牌企业,数万款产品集中亮相。

澎湃新闻记者在展会期间注意到,在当前人工智能(AI)技术迅速发展的浪潮中,众多医疗设备厂商均在强调自身创新产品或业务与AI的结合,搭载AI已然成为核心展品的标准配置。多位企业负责人在采访中也提到,未来将进一步探索AI在医疗场景的实践。

提质又提速度,AI成创新医疗设备标配

被行业并称为“GPS”的全球医疗影像设备三巨头在本届CMEF上集中亮相,搭载AI已然成为各家医疗设备的标准配置。

“智核工场(AI Factory)”是今年西门子医疗参展CMEF的一大亮点,也是其对于AI未来创新与应用的全链路布局。据西门子医疗方面介绍,该公司早在1990年就已经开始将AI技术应用在影像设备中。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20亿高质量医疗数据、350位算法专家,在美国和中国两大超算中心每天完成超过1600项AI实验。目前,西门子医疗全产品线已实现了AI赋能,包括X光机、CT、核磁、超声、DSA等设备。同时,AI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实现疾病诊疗的全周期覆盖。

CMEF现场

GE医疗在此次展会上有近80款产品亮相,且所有展出产品100%融合数字化及AI技术,其中就包括Apex量子平台系列CT。据GE医疗方面介绍,量子CT平台深度融合中国团队创新研发的“源啓”智能工作站(AW Insight),通过全AI智汇工作流,实现全流程自动完成后处理、重建和结构化报告,显著提升诊断效率和成像质量。 提速方面,源啓智能工作站焕新后,医学影像重建算力比传统后处理工作站提升13倍,AI应用运行提速4~10倍。以主动脉CTA影像重建为例,以往后处理工作站的重建速度平均为15分钟,而源啓工作站的AI工具从抓取到CT影像、到进行重建并生成结构化报告仅需1分钟;提质方面,源啓可以自动识别和分割血管、夹层、斑块和病变,快速精准检测出血部位、范围和出血量,特别是针对有黄金救治需求的急诊卒中与创伤抢救场景下,显著优化治疗方案和救治效率。

GE医疗中国CT业务总经理惠飞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,现在市面上AI公司很多,做AI医疗的也不少,但像GE医疗这样做设备的厂家有一个独特的优势,即在图像原始采集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全流程AI辅助,比如在做薄层处理的时候,很多AI公司也许只能拿到DICOM图像,但这些图像已经经过很多的压缩、筛检,原始图像拿不到,但像GE医疗在做AI处理时,则是基于原生图像来做,多维度看原生图像进行重建和薄层分析,这是现有很多AI公司不具备的优势。

飞利浦也带来多款融入AI能力的产品,比如在AI的加持下,其Elition Al+全域智能磁共振首次搭载SmartSpeed第四代AI加速技术及SmartSpace智域AI工作平台,通过AI源头增强,实现3倍扫描加速。

国内医疗影像设备在这波AI医疗热潮中也未缺席,如国内影像设备龙头企业联影带来了业界首创的uCT SiriuX双宽体CT。该设备实现了8ms业界最高心脏时间分辨率、双宽16cm全脏器容积覆盖和470mm超大能谱成像视野。此外,uLinac EternaTx一体化CT直线加速器集成了CT影像引导功能,首次实现了影像与剂量双引导的在线自适应放疗。

在医疗器械展区,海尔集团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展示了生命支持、肿瘤治疗、影像增强、肾病管理等6大AI方案。肿瘤治疗+AI方案展出了数字乳腺机和多功能理疗仪两款核心产品,其中数字乳腺机也被称为乳腺癌早筛“最强尖兵”,采用AI乳腺智能分析系统,病灶检出率、良恶性预测准确率达93%以上。

国产内窥镜龙头企业开立医疗的多款展品也结合了AI技术,如新一代智慧内镜平台iEndo,采用全新多核异构硬件架构,搭载性能强劲的独立GPU,实现了图像处理能力与AI运算效率的突破性提升。在此基础上,在内镜领域创新性推出了超分辨成像技术,在4K高清成像基础上,可精准还原病灶组织细节特征,显著提高早癌筛查效率及复杂病变诊断准确性。

深入医疗场景,AI在医疗设备领域还有哪些想象力?

真实世界中,临床医疗需求复杂多样,这就要求AI的应用需要深入具体场景。在原有设备产品的基础上加入AI技术,这是各大医疗设备厂商都在做的事情,而从各家企业透露的信息来看,AI在医疗场景还有更多潜力待挖掘,这也是各家打造自身AI差异化的重要出发点。

今年3月,Manus的出圈让“智能体”受到关注,如今这一概念也得到医疗设备厂商的重视。4月9日,2025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同期,由联影举办的uAInnovation2025创新大会上,联影发布了“元智”医疗大模型,并同步推出覆盖影像诊断、临床治疗、医学科教、医院管理、患者服务等多场景的10余款医疗智能体。

联影举办的uAInnovation2025创新大会发布了十余款智能体

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表示:“大模型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 ‘参数竞赛’,逐渐转向围绕‘生态协同和场景落地’的下半场比拼。未来由文本、影像、混合模型能力驱动的大模型基建,将有机会全面重塑AI产品的应用形态,催生一系列能够持续学习进化的智能体,最终将智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。”

无独有偶,CMEF期间,西门子医疗与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、中国电信共同启动了基于生成式AI的“全流程影像质控共创项目”。记者了解到,三方将携手打造影像质控智能体,搭载增强搜索、增强知识库和模型调优功能,将助力提升影像技术标准化水平,降低医疗机构建立影像质控体系的难度和成本,极大推动医学影像的均质化发展。

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新武表示:“我们常说影像质量,技术先行,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学发展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。医学影像的同质化和影像互认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关键方向,这需要行业的资源整合和开放协同。此次合作将有力推进这一进程,对于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、降低社会医疗成本都有重要意义。”

“一定是在中国训练AI、用中国的数据做出来的才有意义。国外关注的问题可能并不是国内医生关注的问题,国内医生关注的,国外还没发展到这个阶段。”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,AI医疗更大的机会在于未来与客户的共创,公司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与中国的医疗机构在内的生态圈进行合作,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发展。

目前,西门子医疗在建立相应的团队,在上海也已经有了一个中国的自主超算中心,通过与临床医院合作进行超算训练,在符合相关法律的情况下,能够进行训练和与AI相关的合作创新。

开立医疗中央市场部负责人祝斌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,公司在AI领域布局早,自2016年就开始率先投入AI相关研发。长时间来看,AI都是一个热点,未来AI与医疗的结合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,比如怎样利用AI技术发现肝脏、心脏、肾脏等非静止器官的病灶,比如怎样进一步提高医疗影像的图像质量。

盈康一生相关负责人提到,目前,公司正在加速推进全设备的AI化,未来将着力推进从设备AI向场景AI迭代升级。此外,盈康一生还将AI+临床场景应用从院内向院外延伸,面向C端用户展示了肾病管理、康养治疗等场景方案,进一步完善了“医院-社区-家庭”的全流程健康管理体系。

有话要说...